2022年以来,江苏省无锡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紧紧围绕江苏省司法厅“法治惠民实事提优行动”要求,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,进一步拓展公共法律服务的路径,以空间为场景开展法律资源整合,在提供贴近百姓需求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同时,加快形成覆盖社区园区、便捷高效、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,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建设贡献司法行政力量。
法律服务接地气
“我们想要申请办理亲子鉴定,急需这个文书帮我的老母亲落户,能不能帮我们加急办理一下?”赵某的母亲住在宜兴,年近六旬,至今没能报上户口,外出就医受阻,生活极其不便,赵某不得已向无锡市司法局打来求助电话。
了解案情和实际困难后,市局工作人员随即联系了司法鉴定机构,安排法医物证司法鉴定人,严格按照鉴定程序要求,连夜加班加点完成了司法鉴定意见书的制作,第一时间送至当事人手中,帮助其母亲尽快申报户籍,“白+黑”的办证模式受到赵某及其母亲的连连称赞。
“为特定人群开通‘绿色通道’,加大帮扶力度,全市公证机构不仅提供上门公证服务,还提供加急服务和延时服务,五年来全市累计办理各类公证事项41.3万件,其中国内公证31.4万件、涉外公证8.5万件。”无锡市司法局公证和司法鉴定管理处处长周敏说。
整合多部门资源优势,打造“一站式、链条式”公共法律服务格局,除市级层面,也在区(县)、街(镇)扩展开来。惠山区司法局高效推动公共法律服务站进驻残疾人之家,积极为残疾人群体提供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。阳山司法所探索网络直播形式,通过电商直播为残疾人创业就业闯出了一条新路子。
企业发展有底气
“感谢司法所组织调解,让我们两家公司重归于好,成功化解公司在上市过程中的信用困局。”在调解员的倾力调解下,两家公司负责人握手言和。
据悉,两家公司是产业园区内长期合作的商业伙伴,2021年5月,双方签订了劳务外包合同,因乙方拖欠劳务外包费用共17万余元,双方对于费用的数额产生争议,甲方一纸诉状将乙方告到了法院。
乙方公司目前处于上市审核阶段,考虑到诉讼可能会影响到公司信誉,于是积极向锡北商会民商事调解中心申请诉前调解,并由张泾法律服务所的律师傅林军与商会会长尹克勤全程参与调解,提供专业意见。经过几轮调解,最终双方达成了调解协议。
这是锡山区司法局探索“万所联万会”长效合作机制的一次生动实践。近年来,锡山区司法局积极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进园区,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,鼓励辖区律师事务所与商会签订法律服务协议,开展民营企业“法治体检”活动,以案释法为企业生产经营把好法律关,搭建起了律师服务民营企业的新平台。
让法律服务直达“最后一米”,要确保“及时雨”下到“旱地”上。针对企业面对的经营发展困境,全市司法行政机关深入企业一线、问诊把脉,确保法律服务精准兑现。新吴区司法局升级“新吴区企业法律共享服务平台”,为企业提供24小时指尖法律服务。江阴市司法局在了解企业需求后,通过公证服务帮助企业投入生产,全力协助企业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堵点。
花样普法聚人气
宪法主题、民法典主题、妇女劳工保障主题、未成年人保护主题、安全生产主题……一键切换、无限拓展,从传统普法阵地到多媒体展示屏,从图片、视频到动漫等数字资源,百花齐放。2022年初,由无锡市法宣办、市司法局、中国联通无锡分公司共同打造的无锡市首家“1+N”数字普法基地已正式启用,汇集“网、端、微、屏”力量的新媒体普法新风尚已悄然形成,更润物无声般融入群众的日常生活。
普法不再“板着脸”,普法必须要多元,才能接地气聚人气。无锡司法行政系统既重基础建设,更重法治实践,探索普法新举措,增强群众的参与感、体验感、获得感,不断推动法治文化特色化、个性化、规模化发展。
宜兴市司法局推出法治文化品牌项目“律师说法”“妇女儿童权益保护”“共话乡村振兴促进法”等专题,为群众带来“干货满满”的法律知识。梁溪区清名桥司法所联合律师打造的“小王说法”晚间普法专栏,力求实现新媒体全时空无缝对接,基本建成“时空全覆盖,媒体全融合”的双全普法格局。
普法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,“菜单式+剧场式+情景式”的线下普法同样精彩纷呈。滨湖区司法局依托“青少年法治吴歌培训基地”,将法治元素融入无锡本地文化,组织吴歌代表性传承人创作70余首法治新吴歌,并印制成册,发至辖区内各村、社区、企业、新市民聚居地,以当地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法治精神和传统美德。
无锡市司法局党组书记、局长谢海华表示,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将进一步深化司法行政领域改革创新,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,整合律师、公证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资源,加快建成覆盖全业务、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,努力让公共法律服务惠及千家万户。(丁国锋 张永明 陆颖)